vol.148
开门见山 说说你对三年产假啥态度?想实现性别平等得先从家庭抓起2015年的两会就快结束了,如果想到有什么为女性争取权益的提案,我希望是:尽快让男人享有带薪产假(即育儿假)的权利。因为我深切认同:"要想在全社会实现性别平等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先在家庭中实现平等。" 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优秀,这在学业上和职场上,已是不需要苦苦证明的事实了。只要给女性足够平等的机会,女生升学率绝不会低于男生,甚至高于男生;女性在职场上展示出来的专业、智慧、创意与沟通能力,也并不罕见,她们给公司带来的,是和男同事不相上下的贡献。在求贤若渴的自由市场上,没有哪个导师、哪个老板,敢于损失优秀的女性人才。 生娃养娃似乎成为女人的宿命然而在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家庭领域,却成为了女性价值的尴尬区域。再专业、再优秀的女性,也免不了面临一个困境:"你迟早是要生孩子的。什么时候生?" 如果仅仅是生育,一次怀孕给女性带来的不便也只是几个月到一年(即便算上最严重的孕期反应),随之而来育儿工程才是大头。尽管,现实的中国是,双职工父母做甩手掌柜,老人承担了绝大部分育儿责任,但趋势是:越看越多的父母,重视对幼儿的陪伴和教育。 隔代教育毕竟有许多弊端,也不会是未来的主流。于是,有人大代表提出"女性应延长产假至3年"的建议,原因是:"很多女性生完孩子再返岗位很痛苦,可能中小城市还好,家和单位离得不远,但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想兼顾家庭和工作真的很难。"这个建议的本意可能并不坏,很多心理学家都强调"孩子在3岁前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 父母职责≠母亲职责 父亲也该参与育儿可是,这建议坏就坏在,把"父母"的职责全部转换为"妈妈"的职责了。这正是家庭领域无意识的"不平等"的延续,它再一次巩固了性别的刻板定位。如果育儿、家务这些劳动永远是女人的"专属",甚至给女人三年产假加固这样的"专属",那么,更多的创造力、更多的选择权、更多的自由就永远是男人的"专属";而男人也将越来越成为赚钱的工具,鲜少体会那一份细腻的亲情。 我总记得美国作家南希·史密斯的那首诗《只要有一个女人》,她说:"只要有一个女人,为儿女所累,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她还说:"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这就是我喜欢的女性主义,关爱女人,也关爱男人,最终目的,是赋予每一个人更完整的社会人格和更多元的选择。 这世间绝大多数人是异性恋,男人和女人总在不停地相爱、结合、孕育新生命。没有男人在家庭领域的支持,女人很难去实现她的个人梦想,而女人全盘接手家庭事务,男人被剥夺的也是他生命中的柔软时光:孩子的第一次走路、第一声"爸爸"、与孩子的亲密嬉戏…… 给爸爸一个产假 做个全心全力的育儿大师现代女性需要的是一个与她并肩的伴侣,既并肩奋斗,也并肩承担家庭的职责,她们并不希望放弃有价值感的事业,也不希望孤独地履行"妈妈"的角色。而现实更多是,"爸爸"全面缺席,"妈妈"独自承担着"必须完美"的压力。社会要求"妈妈"是一个随喊随到、全心全力的服务者,爸爸呢?在《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中,"爸爸"只要每个月陪孩子两天,做一顿蹩脚的饭菜,就能赢得大家的赞赏;没有观众想看妈妈带孩子,因为日常而琐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有什么稀罕的? 也有人说了:"给男人放产假的后果很可能是,男人出去干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仍然是女人在带孩子。"是啊,这是很大的可能,毕竟,这是个人的权利,并不能强迫当事人去执行;正如有些女性放弃生育或产假一样。 可是,给男性产假,具有两个重大的意义:一是从制度上确认了育儿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二是缓解了女性因为"产假"而在职场上所处的弱势地位。我们必须承认,要想在家庭中实现平等,没有制度的保障,是不可能白白等来观念的变化的。
宋涵 专栏作家,性别平等研究者。more >
男腔女调对"将女性产假延长至三年",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