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
十七年来,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坚守者、环保事业的守望者,廖晓义亲手创办了中国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艰难的创办道路之后,她提出了影响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鼓励人们一起来倾听“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绿色生活之路。
。
。
我这么多年一直有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乡村是中国的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馈乡村,怎么让这些大学生、年轻人、社工和志愿者走进乡村,通过留守儿童这个政府和社会都关注的话题,就可以让很多年轻人,当然包括年纪大的人,包括退休人士,让他们回到乡村。
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我们不光关怀那些孩子,而且能够回望乡村、回馈乡村,一个是被乡村本身保存着的乡土文化的启发,再一个是让城里人回到乡村、服务乡村的路径,这是一种信念的推动。
我把这样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称为“中国式环保”,中国式环保具体落地是乐和家园,从乐和生计、乐和治理、乐和养生、乐和人居、乐和礼仪五个方面来推动环保,现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就我理解,中国式环保也就是生态文明一种角度的表达,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光有中国式环保环保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辅之中国式公益,中国式公益是什么概念?就是乡亲乡情回馈乡里,其实中国式公益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知恩报恩。知恩是说,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你真的要知道活到现在你有生命,是那方水土早就的,当你成长起来,你应该回馈那方水土,所以中国传统,城乡实际是一种互相连接共生的模式,乡下秀才读书到了城里,或者经商到了城里,老了以后要回乡,要回乡做公益,要归田。
用一种3 2的模式,3天在学校,2天,也就是周日和周六在乡村,在学校的时候分担音体美德的课程,当兼职教师,回到乡村以后可以做校外辅导员,组织娃娃团办“家长学校”,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而且还是一种用乡村教育带动乡村建设(的方式),整个乡村建设有很整体的意义。
回望乡村,因为我觉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记住,乡村是我们中国的根,我们从乡村走出来了,但我们要回望乡村,要回馈乡村,这些年我一直在推动一种“中国式公益”,就是乡亲乡情,回馈乡里。
要说2012有什么遗憾,就是我们没有完全实现我们当初要服务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人群的目标,还是太有限了,因为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摸索可行方案的时候,我觉得又是一年了,本来应该有更多孩子参与并得到关爱,但由于我们在模式摸索上有一些挫折和不周全的地方,所以我希望明年能弥补这个遗憾。
其实就像你们这个活动的主题一样,就是要有爱,一个女人要是没有爱,可以说是面目狰狞的,即使再漂亮,也是很恐怖的。所以我觉得,爱就是最真实的美。
多做公益吧,它会让你更美丽。
我从事公益做环事业从未感到过艰难,所以抱歉我也很难回答,因为我想不出来有什么值得说的艰难,我觉得如果你认为做的这件事情很艰难,就不要做,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能把公益当成一种生活,就更好了,不做公益你会觉得难受,做公益成为一个人本然的、自然的状态。
回望乡村,任何时候都应该记住,乡村是我们中国的根,我们从乡村走出来了,但我们要回望乡村,要回馈乡村。
把奖杯全拍卖出去,继续做慈善,是我一厢情愿,奖杯其实不值钱,但当它能起到某种激励作用时,它也就有了价值。
“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
“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
“cctv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十大杰出爱心人物”
组织委员会环境顾问
一位女士曾感叹她认识廖晓义女士多年,亲眼见她从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到现在两鬓斑白,在一直汲汲于中国环保事业的过程中付出了所有而有些惋惜。廖晓义女士作为一个享誉全球的中国环保先驱,直到今天一直都过着异常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她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着生活环保的理念,多年来坚持吃素,既不用空调也不用洗衣机,物质享受全然不在她的意识之中,她唯一专注的事就是以舍已之精神在公益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突破。